司馬庫斯與布農部落休閒產業的比較報告
By
第八期原住民族研究班第一組
(Ciwas Pawan、尤育玲、古阿宗、初天霈、高進明、徐敬欽、蔡惠瑜)
前言
台灣原住民擁有台灣最豐沛的自然資源,但是,每當筆者去部落時,看見的不是同胞做老闆,而是把土地與經營權賣給非原住民;原住民很可能需要冒著可能犯法的危險去打獵、找牛樟芝等,或是把前述的山產或自己種的農特產品用很低的價錢賣給老闆,自己只賺得溫飽而已;也有些原住民自己開業,但是在不會經營的情況下生意慘淡。然而,在原住民休閒產業中,也有非常成功的例子,像是屏東縣三地門鄉的「蜻蜓雅筑」與台北縣烏來鄉的「達固溫泉」。在這篇報告中,筆者想用新竹縣尖石鄉的司馬庫斯與台東縣延平鄉的布農部落作比較,來探討其異同處與優缺點,最後提出對有心經營原住民部落的具體建言。
共管的部落 ─ 司馬庫斯 (Tnunan Smangus)
因為夢 (夢占是泰雅族的傳統習俗之一) 而讓部落族人找著巨木區,也因為巨木區讓產業道路開發到司馬庫斯,讓世人能見證到她的美麗,司馬庫斯果真是上帝給的禮物 ─ 上帝的部落。
司馬庫斯的設施包括:套房與雅房、餐廳、旅客服務中心、福利社、教會、實驗學校分班;她生態旅遊的景點包括:巨木區、眺望神秘谷、生態公園,與其他的步道等。
除了司馬庫斯的美景外,她最特別的地方是沿用了泰雅族傳統的習俗 ─ 部落共管 ─ 只要是司馬庫斯共管機制的成員,他們每天會被分配工作,且一個月只拿一萬元的零用金,但是,學童的教育費、成員的醫療費都由部落給付,他們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就像傳統的部落生活一樣,叫筆者嚮往不已。司馬庫斯共管機制的目的除了守護森林與回復傳統生活外,最主要的目的是要杜絕財團買賣土地 (這是許多觀光部落族人心中永遠的痛)。司馬庫斯有三大會與十二個部門,頭目是最高首長,他們共同討論與決定部落的每件事務,就連選舉的決定也一致,這跟每次都被選舉分裂的原住民同胞有很大的不同。
為了讓孩子不要浪費時間在交通與走路往返學校,司馬庫斯於2003年開設了實驗分班 (新光國小分校),國小總共三班,九個學生;她跟其他部落學校或一般學校不同的地方是,她一個星期有十二節 (一般鄉土語言與鄉土教學的課一個星期只有一至兩節) 的課可以教泰雅語言及文化,也難怪當地學童的母語能力真的非常得流利,這是部落學校可以效法的地方。
布農部落
白光勝牧師與妻子李麗雪於1984年回到台東縣延平鄉牧會,且為族人服務 (包括:課後輔導、舉辦教育營、辦理獎助學金、成立布農幼稚園與布農身心障礙者及老人工作室等)。他們於1994年籌建「布農部落」,且創設了第一個由原住民成立的「布農文教基金會」。「『布農文教基金會』以經營布農部落的型式,實驗原住民生活風貌、文化傳承、休閒產業的可能,重建原住民文化,找回原住民的自信心,提供其他族群體認原住民文化的機會。「布農文教基金會」設有七個部門,隨信仰生息與土地終老,且有六個關懷:產業發展、教育關懷、信仰關懷、藝術文化、社會福利,與自然倫理 (http://www.bunun.org.tw;細節請參考此網址)。
「布農部落」擁有休閒農場完整的設施,包括:部落劇場、特產中心、編織工坊、部落咖啡屋、布農餐廳、小木屋、套房、露營區、步道、旅客服務中心、生態公園、幾個工坊等 (http://www.bunun.org.tw)。其中最特別的是部落劇場,劇場演出的成員全都是原住民,年齡從學齡前到老年都有,且以年輕人居多,他們表演各個原住民族經典的歌舞,贏得全場如雷的掌聲與讚嘆;在演出最後,白牧師用傳道人的好口才與精神及原住民式的幽默,跟來賓講述原住民族、當地布農族的困境,與經營布農部落的酸甜苦辣,讓來賓離去時,紛紛去捐款或買當地的特產,筆者真是佩服白牧師的生意頭腦。部落劇場不僅在布農部落展演,他們還去全國巡演,甚至至國外巡演。
司馬庫斯與布農部落休閒產業的異同處與優缺點
相同處
一、 信仰
信仰是白光勝牧師與司馬庫斯的泰雅族人的「生命支柱」(http://www.bunun.org.tw),他們將自己全部託付給上帝,讓上帝帶領他們走上帝鋪的路,秉持著基督教「分享」的教義 (http://www.bunun.org.tw),他們也用信仰去引導族人走正途。
二、 經濟自主 & 文化傳承
司馬庫斯與布農部落運用當地豐富的自然資源,自產自銷也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他們讓族人願意留在部落工作,讓想要有工作的人都有工作機會;在這種過著與過去相似的生活下,年輕的族人得以學習到傳統的生活技能與知識,這造就了族人雙贏的局面。他們除了有生態旅遊的基本設施外,還發展地方特色產業 (例如:司馬庫斯賣水蜜桃、高麗菜、雪蓮、香菇、泰雅族手工藝品等;布農部落賣咖啡、精油、農產品、手工藝品等),以自產自銷的方式增加收入。
三、 教育
司馬庫斯與布農部落非常注重族人學童的教育,因為原住民的教育在台灣的主流教育體系中,原本就是輸在起跑點上。司馬庫斯運用一個星期十二節的語言及文化課程,奠定了泰雅族學童的基礎,其教育費用全由部落買單,因此培育了七位大學生與一位碩士。布農部落則從1984年開始舉辦教育營,以國中小學週間及寒暑假的課後輔導為主,且提供獎助學金幫助貧困的布農學生,因此培育了一百多位優秀的布農青年,顯著提升布農族群的升學率,且有12位回到部落服務。
相異處 ─ 經營的方式不同
布農部落是以基金會的方式經營其休閒產業,其組織完整,工作所涵蓋的面向非常多元,包括上述的六個關懷,最特別的包括:表演藝術產業化、有機農業認證 (且將宅配外銷)、土地花卉專業化、辦理許多傳統文化與生態營隊、蝴蝶谷自然復育等;他們也成立了戒酒中心、老人村、中輟生的中途之家、喜憨兒的天使之家、協助成立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台東大專學生中心、蜂巢志工團,且開始出版專刊,布農部落已是個產業專業化的模式了。
司馬庫斯休閒產業的經營以共管的方式執行,這種土地財產共同擁有與經營的營收,能養活所有參與工作的族人,大家可以在傳統的生活方式下營業,這種自給自足又能傳承語言與文化的雙贏局面,其實他們已經是部落自治的先驅者了,這是她比布農部落強的地方。另外,司馬庫斯本來就有豐富的自然資源 (包括:巨木區、神秘谷、瀑布與其他的步道等),也比布農部落較觀光化的設施來得天然與真實。司馬庫斯休閒產業唯一需要改進的,可能就是把產業商業化或專業化,例如:布農部落的有機農業認證且做宅配外銷。
優缺點
布農文教基金會的成員人才濟濟、財力雄厚,讓布農部落不僅在營業、文化展演與傳承、社會公益、教育等方面都做得有聲有色;他們更與業界 (彰化基督教醫院、國泰世華銀行、布農紅葉溫泉等) 合作,讓其名聲遠播,且提供許多多樣化的服務與優惠;布農部落注重包裝、出陳推新、優惠的農特產品與收工藝品 (例如檜木精油與環保的天然人工香皂),讓其不便宜的商品也會讓遊客掏腰包;最重要的是,白牧師真誠的言談也常常讓許多廠商主動捐款或主動做產業聯盟,這是其營業成功最主要的原因吧!
如果一定要雞蛋裡挑骨頭,布農部落是有點太商業化。另外,筆者不知道為什麼1992年創辦的布農幼稚園要在1998年停辦?如果布農部落沒有學校,只用課後輔導與一些營隊來支援部落學童的教育,筆者懷疑其母文化教育與主流教育可能在龐大的產業經濟下被犧牲了,這就太得不償失了。
司馬庫斯就如同上述的可以率先走上自治 (包括:產業、文化、政治等) 的路,她在休閒產業的經營與文化傳承的秤是平衡的,只不過她需要的是更精緻的、更多元的、更有系統的,甚至可以結合外界的力量,讓她更茁壯。
結論與建議 ─ 原住民休閒產業的願景
原住民有這麼豐沛的自然資源,其實是可以好好的經營的,我們不需要為了錢賣土地,或是將經營權轉給其他人來做;如果一個人做很困難,我們可以學習布農部落找外界的資源來支持與合作,或是學習司馬庫斯的人團結起來作共管經營。很重要的是,不要為了經濟而犧牲了我們的傳統文化。筆者心目中最理想的原住民休閒產業是像司馬庫斯的共管自治的經營方式,再將不足的地方,跟布農部落的產業商業化學習且作適度的調整。希望我們原住民族就像白牧師講的:「不再是社會的沉重負擔,不再是夕陽的族群」;我們要從傳統與現實中走出自己的路,能在各方面自主與自治;當我們有一天不用統治者憐憫的且有目的的分配給我們微忽極微的救濟金時,那就是我們原住民族自治的一天了。原住民,加油!
- Dec 19 Wed 2007 10:51
結業報告-第一組-司馬庫斯與布農部落休閒產業的比較報告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