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司馬庫斯經驗,看待外力介入部落—
第四組全體參與討論組員:王辰光、戴玉萍、李明昭、江文雄、陳浚、蔡承瑋
文字整理:蔡承瑋、王辰光、戴玉萍
影像提供:蔡承瑋
(上)、探索上帝的部落-司馬庫斯
凱達格蘭學校原民八期 第四組 學員 蔡承瑋 填
壹、前言
司馬庫斯,這個「上帝的部落」,位在新竹縣尖石鄉境內,海拔介於1600至1700公尺間,居住群僅有20戶,人口數介於153至160人,部落的最高學府-新光國小司馬庫斯實驗分班(學生人數僅有3人),並與基督長老教會緊鄰在旁。人潮最多的時候,是在週末時段。因為這裡的環境可以暫拋壓力與享受大自然的美景,不受世俗的塵囂。所以,一踏上這裡土地的開始,就彷彿置身於陶淵明所描繪的世外桃源。不過,值得吾人思考的另一方面的是,這裡與外界接觸越來越頻繁時,此時此刻的良山美景,是否將會隨著遊客的進出而逐漸被破壞。所以,僅就以部落經驗來分析外力進入部落後的發展走向,並提供相關的配套措施,以建議部落在未來的改進之處。
貳、現階段部落經營之狀況
部落的現階段的經營模式,無非是採取自給自足,因部落的景點有限,且大多的遊客都聚集於住宿範圍,除非在白天才會到巨木群或其他的旅遊景點。就當地部落的景點經營現況經初次親身的走過與了解,僅做以下的概述:
(一) 部落導覽:每日固定時間做定點式巡迴導覽,使遊客能大致了解當地部落
的景點,甚至是其歷史典故或禁忌。同時更有豎立導覽圖或簡
易攜帶式導覽圖。如此對於初次來到部落的遊客,能夠及時的
給予指示及了解當地的環境。惟部份的路線著漆以脫落,致標
示不明,建議可適時的更換或加以裝飾其部落導覽圖。
(二)客服中心:主要提供遊客諮詢相關服務,並備有紀念戳及販賣當地生態
植物的明信片。惟遊客使用率並不如預期的高,僅能就觀賞電
視,對於部落的景點簡介圖片或甚至是提供影片的欣賞,將可
提高客服中心的使用率,另外就部落所能販賣的物品也不多,
若能開發當地部落的特殊動植物標本、甚至木雕將可帶來部落
經濟收益的來源。
(三)無菸社區:其設置的涵義,無非是考量到山區裡大量的枯枝落葉,為避免
釀成災害,所以特別設立在明顯的出入地方,希望能讓遊客能
有所明白。設計雖為醒目,但卻絲毫看不出有關於的無菸社區
的宣導或是活動,有著虛有其表而無內容,不免讓人失望。建
議可就無菸社區再創造些關於其規劃理念。
(四)生態公園:主要展示當地特有植物,如一葉蘭、萬年松、山漆等。但經實
地的走訪後,發現其路線標示不明,同時在環山步道的路面凹
凸不平,顯見少有人至,也看不出有任何的生態特色。
(五)觀景台:約略20公尺高度,可俯視周圍的環境,惟導覽人員說明其承載
重量一次僅可容納五人。其用意在於觀察敵人來犯之時的暸望台
並利用號角或響聲通告居民
(六)巨木群:共計有編號1-10棵的巨木,最高樹齡達3500年,由登山口進入
巨木群來回約要2-3個小時,沿途景色宜人,如碎石坡的羊腸小
道更是宛如萬谷深淵,部落居民更是著機車並載兒童或貨物通
過,顯得險象環生,而一路走過林木層次變化更是令人嘆為觀止。
(七)神秘谷:須向部落入口處步行約20分鐘即可到達,附近有烏鴉石等景點。
(八)教會:主要是提供部落居民的活動場所的空間,當有遊客到來,更會在教
堂內舉辦相關的歡迎活動,如歌唱、部落歷史講解等。
(九)補給站:主要在於販賣當地特色的紀念品或飲食
綜合上述,其部落的景點仍多保有原始風貌,遭人為破壞的僅是少部份,除了在部分步道上有些許的人為製造垃圾外。不過若能在多添加些的保護措施,則對於遊客的充分安全及環保維持均有一定的效用。如設置定點式的垃圾桶、增加天然建材的圍欄或扶手。
三、對於外力進入部落的影響
司馬庫斯,這個號稱上帝的部落,有著獨特的優美環境、人文薈萃的優勢條件,對內部而言,主要是不受外界的紛擾,無憂無慮的在這塊土地生活著,但相反的,對外部來說,外力卻也一直想要進入著個神祕的部落進行探索及認識。這對於部落的新生代,或是中生代是福是禍,我想沒人會有肯定的答案來說明。
這裏所指的外力,就個人認知,可說是當外地人員進入一個陌生的地區,進行所謂的調查、訪問或其他的行為,以期能將所見具體描述並將訊息告知其社會大眾。所以,就外力可區分為:(一)人員;(二)思想;(三)資訊等。並分述如下:
(一)人員
人與人之間的初次見面,總是需要有共同的語言、興趣、嗜好等等,因此人員是個個體,其主要也是將本身的想法理念傳遞的最基本的傳導體,當有人員這個最基本的個體,則將能帶動其他的想法觀念的溝通。以部落的開發後,人員由外地進入部落後,所帶來的效果,不僅在包含著食、衣、住、行、樂各方面都要有著完善的配套措施,才能因應眾多人員的需求。
(二)思想
思想是影響個體的行為,不過眾多的個體有著一個共同的共識,則會形成一個整體的思想行為模式。當外力進入部落後,相對的其思想觀念,也都會被帶入部落這裡並與部落人員進行無行的意見交換,這對於原先部落人員的舊有思想將會造成一定的衝擊,也許當新觀念衝撞舊思想所激盪出來的創意,是無限美好的。
(三)資訊
外力所帶來的資訊,將會讓部落人員,深思他們缺少何物,又要如何解決其所面對的社會多元衝擊。資訊與思想之所以會有所差異性,是在於資訊是外在的有形的,而思想則是屬於內在無形的,須經由人員的吸收或解讀才可轉換為屬於自我的能量。因此,資訊的進入部落後,其所影響的範圍則是具體的。
(四)經濟
人潮即是錢潮,因為有大量的人潮進入部落而帶動當地的經濟熱絡,這個好處吾人是不可諱言,部落居民平日的經濟收益僅是靠著外來遊客的消費及住宿伙食部份等等。然又當收入豐腴則能改善其生活情況,對於部落人員來說,何不未嘗是樁好事。
總之,當社會多元性與部落本土化的彼此關係,在表面上有著不可分離的特殊屬性,因為有部落聚集才能形成社會體系,換言之,部落是構成社會最基本的單位元素,保有部落傳統風味將是在未來科技進步發展的時代,不致迷失自我的方向盤。
四、部落如何因應外力
面對一連串的社會輿論,關於要保存在地化的風俗民情的壓力中,部落的原鄉,卻因外力的陸續開發,導致資源一再流逝。就部落在面對外來力的進入後,部落要如何面對、處理與解決,是必須以謹慎小心的態度。就個人的觀點認為如下分析:
(一)教育思想觀念著手
教育是成就一個人的基本涵養與學識,對於思想觀念孕育更是有著極為重要的使命。所謂教育乃為百年大計,重視教育的培養,對於往後部落的存亡有著重大的影響力。因此倘若能就教育著手,從小灌輸部落的原鄉精神,如此循序漸進式的教導,深信在未來也就能夠為部落盡分心力。
(二)管制遊客數量進出
對於部落的保存,人員數額的管制是維持當地部落原始面貌的方式之一,但在要兼顧民生與生態的兩難情況下,魚與熊掌的取捨,勢必會引爆出下一個戰場。不過,在面對所謂的永續經營的理念,也不得不對於持有原先的面貌,進行一連串的行為。一旦遊客人數開放過多,所連帶的後續效應將會造成不可復原的窘境。如人為垃圾的製造、無公德心的破壞生態環境等。因此,適量的員額管制,是將整體的部落經營下去的妙方。
五、結語
面對全球知識化的共享時代來臨,各地區的特有文化的去留,似乎在新與舊之間進行所謂「拔河比賽」或是乘坐「翹翹板」,當中的贏家今天還不知鹿死誰手,只有持續的進行遊說來說服更多的人民來認同。當原住民部落文化被一步步的瓦解,有誰能挺身而出,為這個最具代表台灣的原鄉精神盡份心力,是政府官員、民意代表、學者亦或是環保人士,其實每個生長在這塊土地上的子民,都有著義務來捍衛保護著她,因為她是我們共同的「母親」,一旦母親走了便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外來的「繼母」。相信這個屬於上帝的部落將長久永遠的存在-司馬庫斯。
以司馬庫斯經驗,看待外力介入部落—
下、環境變遷中的文化意識與再生
凱達格蘭學校原民八期 第四組 學員 王辰光、戴玉萍 填
一、前言:
有一個地方的歷史經驗,其統治者多為外來政權之下,外力介入就不單只是在部落,而是將擴及整個島上、甚至是其他族群也面臨相同的外力介入的危機。另一方面,移民社會所帶來的衝擊是:每當有一個強勢的族群遷移進入一個團體,無法倖免的將會產生擠壓、衝突,最後大家為了取得一份安定,各族群開始產生台灣島內的內部遷移。
人數多的族群,不僅是「人多勢眾」,原來有保留在這個聚落所產生的衝擊,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要探討的「外力介入」。人與人、人與文化所產生了一份部落凝聚力,在不同族群之間。所產生的相互排擠效果,往往為了求生存、求安定,逐漸去接受毫無相關的文化或語言,使得部落的文化,開始受到動搖,而此時此刻族群的圖像已不再是部落長老所記憶的「原汁原味」風貌。
二、司馬庫斯及其周邊的鄉鎮族群結構(略述)
司馬庫斯具有特殊的地理環境,鄰近鄉鎮有橫山、關西、五鋒鄉。進入尖石鄉、全鄉鎮有一半的鄉鎮與山共存,尖石鄉以東為大霸尖山、小霸尖山,往北走會遇到同為泰雅族的桃園復興鄉,以南是苗栗泰安鄉。因此,明顯的族群多為泰雅族居多。
三、真正對 司馬庫斯 外力介入從何而來
司馬庫斯的觀光,是近十年才逐步發展,同時受到「馬告國家公園」開發案餘波盪漾,讓原本充滿原貌風味的原住民部落開始受到關注。
當青壯年族人開始到外面謀生,所引進漢人的生活習慣,直接衝擊的是語言與文化傳統的滅絕。如今,新一代的泰雅青年大多不會講本身的母語,使得原住民文化的傳承方面造成嚴峻的挑戰與消逝。
然而,當前的教育政策,在「國語」時數為考量之上,導致母語復興運動與新一代泰雅兒童,對於自我文化的認同產生存疑態度,甚至在社會之中,不好意思說出:「我是泰雅族」,自我文化的意識及自信幾乎崩盤,這些都是面對外力衝擊所帶來的影響之一。
四、民主體制下實施共產自治,捍衛自我也「包容外力」
自治下的新林故鄉:「司馬庫斯教會」
司馬庫斯,上帝的部落,位處海拔1000公尺餘的泰雅族部落,這個人數不到200人的部落,,以3會12層的方式落實部落自主性,部落內以共同管理的機制議決大小事務,循著舊日部落的古道,可以到達台灣排名第3大的神木群,這是我所暸解的司馬庫斯,也是我親身拜訪過後的淺薄了解。
另一方面,我對司馬庫斯部落的認知,它同時也是一般人們口中所稱的「黑色部落」,聯外道路1995年(民國84年)才開通,至新竹尖石的車程需耗時3小時。
所謂「外力」意涵為何?所涵攝的範圍為何?個人細分為兩個層面來看。
倘若係指稱「國家主體政權」時,亦即當原住民部落自主權與國家主體政權產生競合時,部落是否可以獨立於國家機器之外?我想是不行的,隨著道路的開通,資訊的流入,國家治權的衍生,當國家機器勢力以司法、立法、行政、教育等不同管道,以排山倒海之勢,影響部落各項事務的發展時,即便部落全體皆為舉世匯集之專家或高明人士,也無法單獨且面面俱到地對抗所項議題與影響。以近期路邊風倒櫸木頭帶回部落事件為例,即便森林法第15條第4項及原住民族基本法第21條皆對原住民傳統慣習納入法治規範,惟當對簿公堂時,3位依頭目指示的族人,仍面臨處2年有期徒刑、緩刑6個月並得易科罰金之審判。
是以,當外力-國家機器勢力介入部落時,不可採對抗之姿,只能輕巧於機器規範中取得有利地位,建議首要解決土地取得問題,儘速繪製部落地圖,並配合原住民族土地及海域法等相關法規送審時間,儘速將原住民傳統領域及慣俗之觀念納入國家主流法制規範範疇之中,方能為後續世外桃源之目標立於不敗地位。
另一層面,當外力係以「習慣、風氣」之姿,介入部落類共產制度之純樸風氣時,因文化侵蝕屬點滴滲透的,其勢沛然莫之能衛,如果,部落仍堅持遺世獨立之風,僅能透過道德及宗教手段凝聚共識。
結語:
「以司馬庫斯經驗,看待外力介入部落」,這個主題是個可以發展且深入研究的主題之一,當時選定這個主題,也只是想要喚醒以原住民朋友居多的「凱校-原民班」,可以獲得更多的啟發,加上未來原住民自治肯定是個趨勢。當今各先進民主國家,都在為如何保留文化資產而苦惱著之時,「原住民自治區」的議題,顯然是趨勢也是潮流,聯合國日前也通過《聯合國原住民族權益宣言》,更為國內的原住民自治,取得國際法源,在國內政治紛亂的此時,也期盼能迅速通過,並頒布實施。
- Dec 19 Wed 2007 10:58
結業報告-第四組-以司馬庫斯經驗,看待外力介入部落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